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痛点分析有哪些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0-03-06
分享到:
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区间,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过程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最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食品生鲜和药品领域。

     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区间,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过程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最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食品生鲜和药品领域。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的不足。

第一、冷链物流存在脱节现象

     冷链物流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全程低温保存,但在实际当中,供应链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对全程低温的观念认识不足,比如对一些农产品没有进行田间预冷,即便在运输中使用冷藏车,产品外表看似没有问题,内部已经开始劣变,致使其货架期缩短。一些企业为了节约冷链物流的成本,间断性地关闭制冷设备,造成冷链中断,可能对食品药品的成分造成破坏,威肋人类健康。中转过程中的冷链中断,比如冷藏车到冷库、冷藏车到销售点之间的冷链中断。生产地缺少预冷设施导致全程冷链物流无法实现。很多冷冻的产品在卸货时,都是在常温状态下,再到经销商的冷藏设备中这段时间,冷链断链,对质量造成了影响,使保质期变短。

第二、标准化过程面临阻碍

     在冷链行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少现实的阻碍。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方面的考量不可或缺,然而从发展现状来看,其标准化阻碍包含以下几点:上游本身缺乏标准化。物流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所以就导致在服务体系上,包括设备、技术等,需要配合非标准化的主体,去做量体裁衣的匹配。冷链物流的主要对象,从上游的角度看,比如农产品、生鲜食品这些,本身是具有天然属性的,并非像汽车、数码产品等纯人造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分析指出,冷链物流企业能够控制的仓储、配送、车辆设备、系统等所有工具的改造,都要依托于上游的产品来进行调整,所以标准化才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标准化范围难以界定。由于技术是冷链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标准制定过高,一部分企业会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另外,冷链物流标准也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标准不能过低,这就成为一个难点。受限于技术瓶颈。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断链和分散的问题,物流企业不得不采用"断点续传"的方式,就像古代驿站"八百里加急"的形式,每到一处就更换一匹马。"续传"的点越多,所经过的运输途中的工序就越多,更难以保证全流程的标准化。

第三、硬件设施发展相对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冷链硬件设施依然缺乏,设备分布不均,冷链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和一线发达城市;然而,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却冷链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在设备的种类和功能上发展也不平衡,大型的设备建设比较多,而中小型的冷库却少了很多。除此以外,我国的冷库设备相对老旧,大部分的储存设备功能不全,无法精准控制温度,在对接的过程中,因为设备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满足要求。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不可否认冷链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初始投资成本巨大,而这种投资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时,盈利能力总是较低的。因此,仅靠民间资本力量很难实现快速发展与完善,在发展初期,建设冷库等大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需要我国政府积极做好引导和示范作用。

     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中,从而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环节中,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以求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通常应用于食品与农产品领域。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痛点分析有哪些由潍坊物流公司为您提供,更多内容:http://www.wf3156.com